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00:00
1:10

医生主讲实录

肝豆状核变性于1912年首先由Wilson描述,故命名为威尔逊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基因定位在十三号染色体,结果导致铜代谢缺陷。因编码具有3-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同转运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导致铜排泌功能的障碍,最终使得血清中铜含量升高。过量的铜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比较低,为十万分之一到三万分之一,致病基因携带率为九十分之一。本病在我国较为多见,大约见于5岁儿童到35岁的成年人,但基因的诊断证实3到72岁的均有,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的治疗将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