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脑梗高发怎么合理预防和正确治疗

概述: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有数据显示,我国有数千万家庭都遭受着脑梗死带来的影响——沉重的家庭负担、高昂的医疗开支以及患者生活能力受限等。入秋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拉大,突发脑梗患者数量暴增。这与气温骤变以及温差加大等都有关系。所以秋冬季节预防脑梗死要注意添衣保暖,适当的增加运动量,饮食上要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不要熬夜、注意休息等,来预防脑梗死。

对于已经发生脑梗的患者,遵医嘱用药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病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气温变化引起脑梗的原因:

气温变化大时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寒热的刺激也会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引起血压剧烈波动。血管的异常收缩活动与血压的波动就容易导致斑块、血栓等物质的不稳定,可能会出现脱落,随血液运行至脑部,阻塞细小的脑血管引起脑梗死。

此外天气转冷,衣物厚重,人们的运动量减少,血液循环减慢,大脑血液流量减少也容易发生脑梗死。

脑梗后正确治疗方法:

降低脑梗死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就是及时、有效、正确的治疗。

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观察脑梗死先兆症状的发作,有手麻眩晕或言语不利等症状时,应当及时选择急诊就医检查。

确诊脑梗死后,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介入手术等。随着脑梗死治疗的进展,目前也发现了西医疗法的诸多局限与弊端。溶栓治疗须限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超出时间窗后溶栓风险过大不被建议使用;溶栓还有严格的适用人群,许多患者不能接受;溶栓也有风险,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存在费用高、风险大等问题,所以现在专家也更多的将脑梗死后期的恢复与治疗聚焦在中医药治疗上,以弥补西医疗法缺憾与不足。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与中老年人体质变差,气虚亏损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主要的动力物质,平时发挥着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气虚时运血无力,血液走不动就会停止在某一个位置,并影响后面血液的流动,长期以往形成血瘀,阻塞脉道。脑络为人精神所在,脑络被血瘀或血瘀夹杂的痰浊阻滞,可丧失其思考、运动等功能,发为中风,也就是西医所说缺血性脑卒中。

所以,发生脑梗死后治疗要活血化瘀通开脑络,并且益气养血恢复气血正常功能。临床常用药脑脉利颗粒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之效,可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脑梗塞)中经络急性期,可以活血化瘀、益气通脉,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恢复,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