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以及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和血红蛋白尿等。

1、贫血:与溶血导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有关,患者会产生缺氧,红细胞无法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可出现头痛、眩晕、萎靡、晕厥等症状,轻度贫血时出现呼吸加快加深、重度贫血可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等症状。治疗以清除病因,纠正溶血为主。

2、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与高胆红素血代谢异常有关,治疗可以采用光照疗法,降低血清胆红素,连续监测血清胆红素,光照疗法无效者应进行换血治疗,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比如尽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者输入白蛋白等血液制剂增加游离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血红蛋白尿:与肝处理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有关,血中尿胆原增加,从肾脏排出,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以保护肾功能为主,比如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堵塞肾脏中的肾小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