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疾病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孕妇手捂着肚子,露出痛苦的表情,这时旁边会有一个医生说:“孕妇出现宫缩了,孩子快生了”。这可能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出现宫缩了,就是小宝宝要出生了”的错觉。实际上并非如此。宫缩是“子宫收缩力”的简称,整个孕期都有可能出现,正常分娩临产后宫缩则是孕妇分娩的主要产力。而在胎儿尚未足月之前,如果出现异常的宫缩,有可能会导致早产或流产,需要警惕。

宫缩不一定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疾病

一、生理性无痛性宫缩

在孕早期开始,最早是从妊娠的12-14周,子宫就可能出现不规律的无痛性收缩,早期一般发生较少。随着孕期的增加,在孕中晚期宫缩的发生逐渐增多,但宫缩时宫腔内压力常为5~25mmHg,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并且不伴有子宫颈扩张。这种生理性无痛性宫缩一般在孕妇活动后、情绪激动后或性生活后出现,表现不规则,在子宫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作为宫缩的起始点,往往没有疼痛,休息以后可以缓解,发生的时间和睡眠周期、胎动、运动密切相关。

由于这类宫缩不伴有宫颈管的缩短和宫颈口的扩张,临床也将其归为假性宫缩。假性宫缩和真性宫缩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是可以造成宫颈进行性变化的宫缩,临床上很难鉴别。而宫缩一旦导致宫颈管变化,比如宫颈缩短或扩张,发生真性宫缩,则是孕妇即将生产的标志,根据其具体情况,有可能是正常分娩,或早产等异常分娩。

二、正常分娩的临产后宫缩

正常分娩的临产后宫缩,则是孕妇生产的主要产力,是子宫规律的阵发性收缩,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主要作用是使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先露部下降以及胎儿胎盘的娩出。

正常分娩的临产后宫缩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及缩附作用的特点,其中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每次宫缩从弱到强(进行期),维持一段时间(极期),再由强到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宫缩时宫腔压力增高,子宫肌壁血管及胎盘受压,子宫血流量减少,宫缩间歇期时恢复。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40秒,间歇约5~6分钟,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宫腔内压力逐渐升高,间歇时间逐渐缩短。如宫口开全时,间隔时间在1~2分钟,持续50~60秒,宫腔压力约50mmHg,明显高于生理性无痛宫缩的宫腔压力。真性宫缩一般都伴随疼痛,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增强,疼痛感逐渐增强,不同产妇的感受会有差异,有的产妇是在腹部,有的产妇在腰部。这种疼痛的发生往往可能与宫缩的节律有关,临产开始,宫缩引起轻微的疼痛,一会过去了,又渐渐加强,间隔缩短,疼痛时间延长,阵阵疼痛可能向下腹扩散,或有排便感等。

三、异常分娩的异常宫缩

临产后宫缩为孕妇分娩的主要产力,临产后宫缩出现异常,则会导致异常分娩。任何原因引发的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者收缩力的强度、频率异常均为宫缩异常,一般宫缩异常可分为宫缩乏力和宫缩过强。

1、子宫收缩乏力:

其主要是指在宫缩的高峰期,子宫体不隆起和变硬,以手指按压子宫宫底部肌壁仍可出现凹陷,或子宫收缩不协调,子宫中段或下段宫缩强,导致宫颈无法正常扩张,胎先露不能如期下降,使产程延长甚至停滞。对产妇来说,可能导致尿瘘、粪瘘等,甚至导致产后大出血、产褥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对于胎儿,可能引起新生儿产伤、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子宫收缩过强:

子宫收缩过强可表现为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均正常,仅收缩力过强;也可表现为由外界因素导致的子宫失去节律性呈持续性、强直性收缩,会导致先兆子宫劈裂等情况。孕妇可以感觉到腹部持续剧烈的疼痛、烦躁不安、胎位不清,胎心听不清,胎儿可在短期内死亡,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病理性缩复环、肉眼血尿等先兆子宫破裂征象。

四、孕期异常宫缩

主要是指在孕期胎儿非足月时出现真性宫缩,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早产。有的将其称为病理性宫缩,这是相对于生理性宫缩而言,学术上并未明确提及这个概念,临产后异常宫缩也是一种病理现象。所以此处主要还是指胎儿非足月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伴有宫颈管变化的宫缩。一般孕期不满28周时出现真性宫缩可能会导致胎儿流产,而满28周不足37周时发生真性宫缩,则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对孕妇母体及胎儿都会造成危害。

但是此时真假宫缩难以鉴别,出现宫缩的同时伴随腹痛、下腹坠胀、腰背痛、阴道出血等,应立即就医。

当准妈妈出现宫缩的时候,首先不要过度焦虑,否则可能会加重不适症状,导致宫缩更加严重,先观察宫缩的情况,休息后是否会缓解或消失,是否伴随腹痛、阴道出血等其他症状。如果宫缩久不缓解或出现频繁,伴随腹痛等,准妈妈要保持冷静,到医院就诊。此时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待到医院后,尽可能跟医生描述宫缩的时间长短、频次以及有无其他症状等,以便医生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徐丛剑,华克勤.实用妇产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2.

[2]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